應運而生的代餐到底有哪些?
發布時間:2021-03-27
點擊:
20世紀20年代,美國人希望能夠發明一種能夠解決糧食和人口危機的藥片;到了20世紀60年代,航天事業的發展,使得方便、營養的太空食品開始出現,并開始形成代餐。那時候,市場上出現了一種名為“Tang”的飲料,一種名為“Space FoodStick”的能量棒,由于被宇航員帶到太空中而聲名鵲起。
人們對發展空間技術的熱情,影響了對食物的看法。他們認為預先包裝好的食物與新鮮的原料相比,是一種更加清潔、無菌的選擇。那時候,市場推廣的重點在于告訴人們,“這些食品是由科學家們從實驗室里生產出來的”——這是最大的賣點。
1986年,加拿大馬拉松運動員發明了我們今天普遍使用的食物替代品——“能量棒”,旨在“幫助運動員在長距離運動中保持平衡”。在2013年,硅谷的“碼農”羅布。萊因哈特,因為工作繁忙,深深地感到吃飯是一種浪費。在他看來,人類僅僅是從食物中獲取養分以維持生存,而吃東西這一過程實際上是多余的。
他通過對營養知識的深入研究,發現了人體生存所必需的35種物質,以提高飲食效率。在攪拌器里加入含有這些營養粉,加水后,他會得到一杯營養粉。在一年之后,這款“營養液”發展成了未來全球網絡紅人代餐的品牌- Soylent。
當前市面上的主流代餐有兩種,一種是粉狀代餐,另一種是非粉狀代餐。粉狀代餐不外乎紅豆薏米粉、芝麻黑豆粉、芝麻核桃仁粉等;非粉狀代餐包括各種形式的代餐棒、代餐奶昔、代餐粥,以及各種口味的奶茶、咖啡、抹茶等。
在網絡時代,工作節奏過快,午休時間過少,甚至吃飯都被認為是一種浪費,幾分鐘就能吃完的液體食品應運而生。在不同的場景中,這些代餐品會吸引不完全重疊的消費者。它決定了其種類的多樣性,低脂餐點、代表食品、代表食物、代表體重的管理,都是代表食物所涉及的細分領域。